读经、海读与吟诵
今天看到一篇超长篇幅的报道,对王财贵发起的读经运动进行了抽丝剥茧的讲述,看完之后十分感叹!有人说中国的很多事情非左即右,老百姓往往缺乏基本的常识,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,总喜欢跟风,何故如斯!
实际上一开始,看到王财贵的表演和一套学说我就十分反感。我想,人之所以读,或者从中找寻信息,或者汲取营养、获得启发,或者学到知识增长经验,或者寻找共鸣,远觅知音,退一万步,觉得书中之文音韵合口,读之吟之诵之以发声,感觉十分巴适,还能导引胸中闷闷之气,让人舒畅……如此而已。几十万字,古文经典,芸芸众生,并非人人都去当古文教师,做传统文化学者研究者,意义何在?目的何在?教育之价值在于培养完整的人,一个只会背诵经典的人到了成年之际才百得其一,何来完整?再说,好读书不求甚解,或者只求读书,完全不要求甚至不准理解,这与教育的规律完全背道而驰。无论如何的积累,都在有一定层面的理解上展开的,逐渐地理解,层次的深厚才有真正的掌握,掌握才会“致用”,学不以致用,学而为学,就没有意义。
其次,说到海读,我十分欣赏韩兴娥老师,一是她探索的勇气,二是教学的智慧。我想,一个老师教书如果不动脑子,教书一辈子也是呆子。韩老师是做了很多的探索,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。对于海读,我的体会,“海”意在多。对于成年人来讲,多读书不一定就有好的目的,因为目前市面上的书太多伪作,读之无味毫无价值。对于有判断能力或批判精神的人来讲,读得多了,运气好碰到好书,说不定被其影响,越来越好。运气不好,很多极端思想以影响,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,不断被已经接受了的不良观念暗示,坏书越读越多。所以我常常去看别人的好书推荐,我想,从推荐中读,再来甄别可能要省事一点。那种运气超好的人,读到一本很正能量的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精神的书,哪怕一生就读一本,想来也就足够了。对于儿童而言,现代社会要有现代的味道,古今中外,兼收并蓄,择优读之,适可而止足够了。至于海量不海量,并不重要。终身阅读的习惯才是重要的。
陈琴老师的经典吟诵,实际上,我的理解和认识是,这是在选好了经典之后,如何教学经典的一种教学方法。教学方法而已。吟诵以感受古文字之音韵美,感受古诗词至音韵美,吟诵以觉得古典诗词很有味道,“嗯,写得好!有意境!”然后呢?理解不?肯定要逐步地理解。如果把经典吟诵当成学习的本身,当成学生阅读古文诗词本身,我认为是毫无意义的。另外,吟诵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,我的破嗓子吟诵出来肯定不好听。记得川师大的刘永康教授在我们当面交流的时候,嘴里像爆米花似的背诵大段大段的古文诗词,吟诵吗?不是!想象周星驰在《九品芝麻官》里面的场景吧!纯粹的四川话!但他深悟诗词中道理。吟不吟诵,因人而异。再把这个做成商品,就更不纯粹了。
综上所述,个人观点,经典的东西要读,既是为培养阅读古文方法能力目的出发,也是为提升文化修养出发,还是为从中汲取营养,为未来生活助益出发,但要有选择,还要与孩子健康快乐同步!其二,读的范围可以广一点,绝非唯古独尊。第三,读的数量不一定多,但要精选,尤其是对孩子。第四,读的方法可以推荐、可以指导、传授,但适合最好。第五、放下手机养成读书的习惯比什么都重要。这些观点没什么新意,但我不跟风。
目录 返回
首页